8月6日晚,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松州古城广场,一场以“松州灯火耀岷江·石榴千籽共团圆”为主题的第九届古城花灯会文艺汇演举行。这场盛会,不仅是“非遗四川·百城百艺”品牌的实践样本,更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主线,通过历史活化、科技赋能、多元交融,勾勒出川西千年古城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深层逻辑——以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合力,以品牌建设激活区域动能。
历史场景的现代表达:从“记忆留存”到“精神共鸣”
松潘作为川西高原唯一的千年古城,其多民族交往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。此次汇演以近400米古城街道为舞台,通过《汉藏和亲》《丝路清流》《茶马互市》《花灯漫舞》四幕实景剧,将史料记载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。
从汉藏和亲的庄重仪式到丝路贸易的市井繁华,从茶马互市的商贸盛景到各族共舞的花灯狂欢,这些场景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,而是对“松潘作为多民族交往枢纽”这一核心定位的当代诠释。正如通过绣衣使者与现代游客的对话串联剧情的设计,其深层逻辑在于:让历史中的民族融合基因,通过沉浸式体验转化为当代人的情感共鸣,使“民族团结”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集体记忆。
文化参与的机制创新:从“单向展示”到“全民共创”
亮灯仪式的设计,折射出传统文化节庆在数字时代的转型突破。前期启动的“万人共创古城花灯”行动与互动程序,打破了地域与群体边界,让全国游客通过定制虚拟花灯、生成专属祝福的方式,成为松潘文化的“共创者”而非“旁观者”。
仪式现场的“摇一摇”互动、激光烟花秀与民族服饰机器人的结合,更将这种参与感推向高潮。本质上是通过科技手段构建“文化共享”的仪式感——当古城全域灯光联动点亮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照亮,更是“各民族共同参与、共同享有”的精神象征,印证了“文化认同是最深层认同”的实践价值。
多元共生的实践样本:从“文化拼盘”到“价值共塑”
90分钟的文艺展演,以“灯影传古韵”“民族汇华光”“同心向未来”三个篇章,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对话体系。松潘与安徽、山西、重庆四地共跳花灯舞《天涯共此时》,打破了非遗传承的地域壁垒;羌族多声部《云岭羌音》、松潘本土琵琶《栀子花开》与民族时装秀《潮涌松州》的同台,展现了“各美其美”到“美美与共”的自然过渡。
尤为值得关注的是“老匠人祖孙对话”的叙事线索,通过讲述松潘花灯的历史、文化发展与新时代变迁,将技艺传承升华为“多元文化共生”的精神传承。这种设计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表演,成为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生动教材——正如《高山上的星光》情景剧所呈现的“石榴籽工作”,文化交融最终指向的是“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”的社会共识。
文化IP的发展赋能:从“节庆活动”到“发展引擎”
此次汇演的深层意义,更在于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。活动中,松潘文旅资源推介,体现了“以文彰旅、引流聚客、提振消费”的清晰路径。“古城花灯”品牌的持续擦亮,不仅提升了松潘作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的辨识度,更通过历史场景活化、非遗现代表达等方式,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、经济生产力。
从唐蕃古道的商贸枢纽到新时代的文旅融合标杆,松潘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逻辑: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挖掘与创造性转化。当各族群众与嘉宾共同点亮花灯,照亮的不仅是古城的夜空,更是一条以文化为纽带、联结历史与未来、个体与集体、发展与认同的共荣之路。(陈明星 王顺琦)
以上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的分享与转载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。所有内容知识产权及合法权益均归原作者或原始发布者所有。如涉及版权、著作权或其他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配合处理。